微信扫一扫
最近,艾滋病治愈又新增了一个案例。
根据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的一份报告,德国杜塞尔多夫的一名男子在近十年前接受了使用抗艾滋病毒供体细胞的干细胞移植,并在四年多前停止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他没有检测到艾滋病毒,最终被宣布治愈。
这位“杜塞尔多夫病人”成为手术后消除艾滋病毒的五人之一。
《自然》报告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01 全球5位艾滋病治愈者
柏林病人
被称为“柏林病人”的蒂莫西·雷·布朗,是第一个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被治愈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他在2006年接受了两次移植手术。在他的治疗中,肿瘤学家Gero Hütter 博士提出了使用带有双CCR5-delta32突变的干细胞的想法,推测它可能同时针对癌症和艾滋病毒。
接受治疗后,研究人员广泛检测了他的血液、肠道和其他组织,没有发现有复制能力的艾滋病毒的痕迹。2020年9月布朗去世时,他已经超过13年没有感染艾滋病毒了。
伦敦病人
第二名男子亚当·卡斯蒂列霍,被称为“伦敦病人”,在接受了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干细胞移植后痊愈。正如研究人员在2019年CROI上首次报道的那样,他在2016年接受了来自一位携带双CCR5-delta-32突变的捐赠者的细胞,大约一年半后停止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5年多后,他仍然没有感染艾滋病毒。
HIV检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纽约病人
2022年,研究人员介绍了“纽约患者”,这是一名在2017年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的中年妇女,她接受了移植,使用了带有CCR5-delta32突变的脐带血细胞和部分匹配的来自亲属的成体干细胞的组合。
在移植手术3年后,她停止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使用,在最后一次报告中,她仍然没有感染艾滋病毒。
希望之城病人
在去年夏天的国际艾滋病会议上,研究人员介绍一位“希望之城患者”,以他接受治疗的加州癌症中心命名。这名男子年龄较大,感染艾滋病毒的时间较长,比其他通过干细胞移植治愈的人有更广泛的免疫抑制。
2019年,63岁的他接受了一名具有相同双突变的捐赠者的移植。大约两年后,他停止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没有感染艾滋病毒。
杜塞尔多夫病人
这名现年53岁的男子在2011年被诊断出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2013年2月,他接受了来自一位不相关捐赠者的干细胞移植。在5年多检测不到艾滋病毒后,这名男子和他的医疗团队决定在2018年11月尝试进行密切监测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断。
从那时起,他们用超灵敏的方法检测了他的血液,并检查了他的外周免疫细胞、肠道和淋巴结组织。现在,经过4年多的广泛测试,他的医生准备说他已经痊愈了。
勃艮第红丝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2 历史上的绝症
所谓绝症,就是没有药物能够使用的疾病,病人只能任由其发展,等待死亡。古往今来,人类同各种疾病的斗争能够谱写成一本厚厚的史诗。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许多被认为是“绝症”的疾病,在名单上被除名。
肺结核
肺结核在西方曾被称为“死亡之首”,在中国更是有“十痨九死”的说法。考古学界通过对古人遗骸的研究发现,早在德国的海德堡石器时代,人的第四、第五胸椎有典型的结核性病变,这说明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结核性疾病。
人类对结核病长期的未知,丝毫没有阻碍它的发展速度。西方后来将结核病称为“人类死亡之首”,在历史上一度成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研究了肺结核死者的肺部,终于发现了结合病原体“结核分支杆菌”,人类首次找到了肺结核的病因。
1921年,法国细菌学家卡尔美和介林发明了卡介苗,成功接种于婴儿预防肺结核。
1944年,美国科学家分离出了链霉素,这是第一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同年链霉素使用于临床,标志着结核病化疗时代到来,“十痨九死”的时代,结束了。
白血病
历史上人类对白血病最早的认识是在1827年,法国医生Velpeau描述了一位63岁的花匠,临床表现为腹胀、发烧、乏力,住院不久即死亡的病人,后经尸检发现肝脾有明显肿大,粘稠的血液上有白色脓样的白膜。
1845年,德国病理医生鲁道夫·魏尔啸在显微镜下对此类病人的血液进行观察,发现该患者血液成分中有很多无色或白色的小球体,他当时称该病为“white blood”即“白血”。几乎同时,贝内特也初步报道了这种疾病,他称之为“白血细胞病”。
1847年,Virchow正式提出了“白血病”这个名称。
健康检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白血病的发现至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人类对白血病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下过脚步。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人们对白血病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今天的白血病的治疗已经进入到预后评估、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时代。
针对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环节的靶向性治疗药物的应用、新的化疗药物出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改进、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以及更多最佳的治疗方案的完善,人类实现治愈白血病的目标将不再遥不可及。
乙肝
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可以导致急性或慢性感染。慢性肝炎可以发展为肝硬化或者肝癌,最终导致死亡,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例死于乙肝病毒感染,其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病死率分别占30%和45%。乙肝曾困扰1.2亿国人半个世纪,有“中国第一病”之称。
1963年,澳大利亚人巴鲁克·布隆伯格等人在一个澳洲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了乙肝病毒的外衣表面抗原,从此人类克服乙肝病毒的脚步势如破竹。
1981年制造出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
1991年开始在中国推广接种。
1992年列为新生儿计划免疫。
2004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问世,开始推广使用。
2005年起疫苗接种费用全免。
乙肝的面目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中国第一病”终成历史。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3 绝症终有终结时
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直饱受各种疾病的困扰,可以这么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医学知识的求索从未止步,在一次次与疾病、瘟疫的抗争中进行着实践与创新。许多昔日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如天花、小儿麻痹症,已经被彻底消灭,那些曾经被认为无法战胜的“敌人”,正一个个败在现代医学的旌旗下。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未停止,人类智慧的发展从未停止。当下被我们认为是“绝症”的疾病,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获得治愈的可能。
来源:综合科技日报、封面新闻、科学网
九派新闻